弓弩运动的悠久历史

2013-03-28 13:33  出处:PConline原创  作者:佚名   责任编辑:mayue 

  弓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,在云南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南、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。相传,海南苗族的弓弩和弓箭是先人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而传入的,称为"药弩"。人或鸟兽中箭,即中毒而死,所谓"见血封喉"。因弩击发无声,射击精度颇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,用以打猎和射鱼,所以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弩箭,男童自幼习射,还常常进行比试。

  湘、黔苗族人民使用的弓弩一般用岩桑木制作,在海南岛的苗族则以坚韧的"白茶"等

  木材刨削弯制而成。大弩的弩批(弓)长1.5m,弩庄(身)长75cm至1m不等;小弩的弩批长1m左右,弩床长50cm至70cm,弩床上开一箭槽,箭槽以紫荆、青皮等硬木雕削而成。发芽(扳机)用牛羊角制成,弩强以野兽的筋、皮和上好的青麻搓成。箭杆用细毛杆或山树条修制,粗细与筷子相似,长短一般在25-35cm之间,根据弩的大小而定,多使用铁箭头(呈三角形或圆形),尾翼用竹皮或玉米杆的外皮制成。海南岛上的苗族则多选用一种坚韧的"鸭骨"竹削尖制作,箭尾无羽。大弩的最大射程在200m左右,小弩最大射程为100m左右。大弩需80-100kg拉力,小弩需50-70kg的拉力才能拉开。

  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,一般10岁左右练"娃娃弩"可射10m的目标。他们托石块,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,以增强臂力。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,待掌握一定技术后,就参加射野兔、野猪等活动。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,往往要举行射驽比赛,比赛的姿势有立势、跪势两种,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,谁射中了,粑粑和肉片就归谁,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,往往还能获得其他奖励。平时,苗族习惯把习射、比试与狩猎、采集生产及消来害兽结合起来,射弩好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能受人们尊重。

  弓弩射击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,在僳僳族、苦聪人、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。明景泰《云南图经书志》记载:僳僳人"居山林……常带药弓弩,猎取禽兽,其归人则了草木之根以给日食"。弩弓和箭是僳僳男子的标志,外出时,都肩扛弩弓,腰挂箭包,并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,僳僳村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,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在地上,在几10m处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。弩为狩猎、防身工具,亦可作装束和定亲信物,它由弩批、弩床、弩弦组成。射时,横持弩,置箭于弩槽内,将弩弦拉入镶口,扣动板机,箭即飞出。汉代以后弩有发展,如三国时代诸亮改进的"连弩","使之能一弩十矢俱发"。明代《武备志》中有"诸葛亮的详细图解,与抗战前北京的连珠弩构造相同,只不过连珠弩是发射弹丸的,进入20世纪80年代,射弩运动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得到广泛开。

 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,云南、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。1986年8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列为竞赛项目。